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

2016-05-05 质化研究

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

作者:孙晓娥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深度访谈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地交谈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深度访谈研究在西方是一种成熟的质性研究方法,但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在国内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方法书籍中,对深度访谈介绍的一节通常会出现在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章中,如2009 年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2009 年邱泽奇翻译的巴比的《社会研究方
法》。在国内质性研究的书籍中,对深度访谈的介绍会更加详细和具体,通常会用单独的一章来阐述深度访谈研究方法,如文军和蒋逸民在所编著的《质性研究概论》一书中,用独立的篇章对深度访谈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虽有综合介绍,却缺乏具体运用的研究实例分析。陈向明2000 年出版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质性研究的专著。在这本书中,陈向明对深度访谈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她对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阐述是国内目前最为全面和详尽的,但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是没有做到详略有度、重点突出,并且在提供实例分析方面仍然失之薄弱。

鉴于国内目前对于深度访谈方法的介绍和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关于如何应用深度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的书籍和文章比较匮乏,本文通过对深度访谈方法的伦理规则、抽样、提问、分析和备忘录写作这五个重要环节的概要论述和实证辨析,探讨掌握和运用深度访谈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具体步骤,案例分析突出了深度访谈方法实证运用中的应对技巧,目的是推动深度访谈研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什么是深度访谈?



访问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定量和质性研究中。社会科学研究访问有多种类型和用途,根据访问的进行方式,访问可以分为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直接访问,又称面对面访问,它的主要优点是被拒绝率低,效度好。间接访问主要包括电话访问和网络访问两种形式,它们的优点是用时省,费用低,但缺点是被拒率高,缺误多,尤其是网络访谈。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均可以应用于定量和质性研究。

同为访问,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采取不同的方式。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标准访问方式,又称结构式访问 ,这种访问强调所有的访问采用统一的标准和相同的规范,访问者严格按照采访问卷提出问题,不允许任何自由变动,所有的受访人被要求根据同样的顺序,从给定的有限答案中选择回答,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定量研究中,除了问卷调查( questionnaire) 之外,标准访问也是常见的形式,很多大型电话访问中心通过标准化的电话访问来收集定量调查数据。

与定量研究的标准化访问不同,质性研究通常采用半结构式访问方式,又称深度访谈。深度访谈要求研究者在访谈进行之前,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设计访谈大纲作为访谈的提纲和基本框架。在访谈进行过程中,访谈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访谈问题做弹性处理,不局限于大纲的访谈顺序,而是针对具体的访谈对象和访谈进展, 39 38860 39 15264 0 0 960 0 0:00:40 0:00:15 0:00:25 3111时因地改变访谈的重点和问题,与此同时,受访者也可以发挥主动性,在访谈中左右采访的进程和方向。鲁宾等指出,深度访谈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赋予采访者,也给于受访者一定的自由度来共同探讨研究的中心问题。

深度访谈的伦理规则



深度访谈要求研究人员和被研究者进行接触交流,研究人员通常请求被研究对象抽出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会科学研究以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的认识。深度访谈研究虽然有益于整个社会,但是参与的义务和责任却很不相称地落到了参与研究的被调查者的身上,因此深度访谈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尊重被调查对象,遵守一些基本的社会学研究伦理规则来保护被调查者的权益和安全,以此来调动和维护被调查对象的参与意识,培养整个社会对社会学研究的支持和信任。下面就是深度访谈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三大伦理规则。

( 一) 知情参与原则
知情参与是深度访谈的第一原则,体现了社会学研究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和尊重。这一原则要求取得被研究人员的口头或者书面同意,以保证被研究者的自愿参与,虽然具体应用这一原则的形式和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但是总的原则不容违背。访问者在进行访谈之前,应该告知受访人,她( 他) 有权拒绝访谈,并且在采访过程中,有权拒绝回答任何不愿回答的问题。同时,在不影响资料收集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应尽最大可能将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告诉被调查者,使受访人在了解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不受挟迫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协助研究人员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人员在研究结果出来之后,应尽可能将研究的发现汇报给被调查者,与他们分享研究的结果,作为对被调查者参与研究的回报。

( 二) 最小伤害原则
虽然深度访谈通常不会对被研究者造成身体的伤害,但由于研究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者无法预见的其它原因,有时可能会对被调查人造成一些预想不到的精神、心理或者其它的伤害,特别是在调查特殊人群时有可能给被调查者的工作或者生活带来不便或者麻烦。因此,职业道德要求研究人员在进行深度访谈时,必须仔细考虑到这些可能的负面后果,在研究的设计方面尽可能减少潜在的危害,将其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例如,在调查家庭暴力时,被调查人对负面经历的回顾有时会带来情绪的波动,影响他( 她) 的生活和工作。那么,访问者在提问时,要注意敏感度的掌握,避免刺激受访者,必要时可转换话题,中止提问,安慰受访人。采访结束时,也可提醒受访人注意访谈的负面影响,采取具体措施消除可能的伤害。

( 三) 匿名保密原则
为了避免社会科学研究对受访者有可能造成的伤害,在深度访谈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访者的身份。具体做法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访谈信息或者研究资料与受访者的姓名分离,以此来保护研究对象的姓名和身份。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为受访人建立一个编号系统,在访谈笔录中使用编号而不是受访人的姓名,以保护受访人的隐私权。同时研究人员应将受访人的名单存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只供研究者使用。对于受访人提供的一些身份敏感的信息,研究人员也应采取保护措施,只在研究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不向与研究无关的人员透露相关信息。在论文写作和发表文章时,研究人员应避免提及可能暴露受访人身份的信息来保护其不受伤害。在研究结束之后,研究人员则应销毁受访人名单来贯彻匿名保密原则。匿名保密原则对于保护来自特殊人群的受访人特别重要,尤其是那些来自边缘人群和反主流文化团体的调查对象。

深度访谈的抽样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无法做到对所有的调查对象逐个进行研究,因此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人员进行抽样研究。社会科学的抽样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由于访谈研究需要详细、深入的访谈资料,它更注重访谈的质量,而不是访谈的数量,因此很少采用概率抽样,而是采用灵活机动的非概率抽样,抽样对象为那些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常见的深度访谈的抽样方法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国内学者在介绍深度访谈的抽样时存在歧见,陈向明在她有关质性研究方法的一书中列举了五种质性研究抽样的具体方式: 滚雪球式或链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随机抽样、方便抽样和综合式抽样文军和蒋逸民列举了四种: 偶遇抽样、立意抽样、配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下面笔者在结合中外学者有关抽样论述的基础上,概要介绍并分析三种笔者认为重要并且常用的深度访谈的抽样方法。

( 一) 目的性抽样
深度访谈研究关注的不是样本数量的多少,而是样本是否可以比较完整地、相对准确地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由于访谈研究的样本比较小,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来确保访谈那些能为主要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例如,在研究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时,研究人员所要寻找的访谈对象并不是一般的留美科学家,而是那些积极参与到国内科研中的留美科学家。已有研究表明,留美科学家一般在确立自己在美国的事业后,才会展开与国内的科技合作,因此研究人员将受访者确定为那些已有相当科研成就的留美科学家,后来的访谈研究表明只有这些已经取得成就的留美科学家才有足够的科研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国内的科研机构里,推动国内机构的科研与教学活动更快、更好地发展。

( 二) 异质性抽样
由于访谈数量的有限性,在目的性抽样的同时,深度访谈还经常通过异质性抽样来涵盖不同类型的访谈对象,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反映所研究对象的差异。文军和蒋逸民指出,任何人群、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均存在不同方面和层次,因此需要找出其最主要的异质性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抽样,以反映其中的差异。例如,在研究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时,笔者在通过目的性抽样选取那些国内参与度高、可以提供丰富信息的留美科学家的同时,也采用异质性抽样来涵盖不同学科的留美科学家,因此最后的受访科学家来自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统计和地质等不同的学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三) 滚雪球式抽样
滚雪球式抽样是访谈研究所常用的另一种抽样方式,在通过目的性抽样和异质性抽样确定一些访谈对象之后,在访谈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请求受访者推荐一些他们知道的符合访谈要求的访问对象,以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一类型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追踪访问,直到收集到充足的访谈资料,达到信息饱和。滚雪球式抽样尤其适合那些难以接近的特殊小群体,例如,大龄未婚者、家暴受害者、青少年犯罪集团、吸毒者等。这一抽样方法的弱点在于同质性太强,因此最好作为目的性抽样和异质性抽样的补充,以取长补短,保证访谈样本的代表性、广泛性和深入性。

那么,对深度访谈研究人员来说,访谈多少受访者才是足够的呢? 塞德曼认为,“‘足够的数量’是不同访谈过程交互反映的结果,且对每项研究和每个研究者来说都各不相同”。通常来说,深度访谈遵循“信息饱和原则” ,即当研究人员发现在访谈中所获得的信息开始重复,不再有新的、重要的主题出现时,就可以认为信息已经饱和,不再需要继续进行访谈了。

深度访谈的提问



深度访谈是一种提问和聆听的艺术,访谈质量的高低与访谈技巧习习相关。一般来说,访谈可以从具体的问题开始,建立起一个互信的基础和良好的对话节奏,然后慢慢进入开放的问题,并对访谈中出现的关键点进行追问,使受访人有机会就一些重要问题发表看法,深入地表达意见,最后在访谈结束时再回到总结性的具体问题,使访谈自然地结束。方塔纳和弗里指出,“研究者开始时必须用一些一般性的问题来‘打破坚冰’,然后逐渐转到更具体的问题,同时,还要尽量不露痕迹地问一些问题以检验被访者所谈内容的真实性”。在访谈中,访问者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除了适当地回应受访人,鼓励其克服顾虑,畅所欲言外,应避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免给予受访人不适当的诱导,影响访谈资料的真实性。与此同时,访谈者要学会倾听,耐心等候对方的回答,通常,如果对方停顿,应该给他( 她) 6 秒钟的时间去思考,不要急于打断对方的思绪。

在进行深度访谈时,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访谈对象的个性,访谈者可以灵活多变地提出不同形式的问题。陈向明将访谈的问题划分为三对不同的类型: 开放型与封闭型问题、具体型与抽象型问题、以及清晰型与含混型问题。文军和蒋逸民在这三组问题类型之外,另添加一对问题: 实质型和功能型问题。他们的划分方式尽管有其全面性的考虑,但却不能反映出不同的提问类型在访谈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鉴于篇幅所限,下面本文将具体论述并实例分析三种笔者认为重要并且常用的深度访谈的提问方式:

( 一) 具体型提问
具体型的提问指的是对于具体的数目、数量和细节的提问。在访谈中,为了得到真实丰富的资料,需要询问具体的场景、数据和信息问题,如受访人的基本信息、事件发生的详尽过程和受访人的心理状态等。如果受访人不愿回答,研究人员可以声明社会科学研究的自愿参与和匿名保密原则来消除受访人的顾虑,同时向受访人解释这些信息的重要性,争取受访人对研究的大力支持。如果受访人仍然拒绝提供一些具体的信息,可以给他们一些选择范围来把握真实情况。下面是笔者在采访中询问受访人的工作时间时的一系列具体型提问,由于一个问答并不能提供完整的工作时间信息,所以需要继续提问,以得到尽可能完整的信息:

例子1: 具体型提问
采访人: 那我想问您一下,您现在一般大概工作多长时间?
受访人: 这个,大概,十个小时,十来个小时。
采访人: 那您周末工作吗?
受访人: 一部分时间吧。
采访人: 那是几个小时呢?
受访人: 五个小时吧。

( 二) 开放型提问
具体型问题属于封闭型的问题,这类问题由于限定回答的内容,容易让受访人失去兴趣,同时也不利于深入地探讨相关的问题。因此,除了具体型提问之外,开放型的提问也是深度访谈研究通常采用的一种提问方式。开放型的问题指的是没有明确答案,允许受访人自由思考、灵活解释的问题,其特点是信息丰富、内容翔实。但是过多的开放型问题有时会使受访者失去谈话的中心,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在访问时,要注意具体型提问和开放型提问相结合,有张有弛,有紧有松,保持积极活跃的访谈节奏,使访谈富有成效。下面是笔者在访问留美科学家国内参与时所提的一个开放型问题,受访人回答中的信息量很丰富,既说明了回国参与的原因,也说明了回国参与的过程:

例子2: 开放型提问
采访人: 您的回国参与是怎么开始的?
受访人: 一开始也不是很正式了,我到那个地方去,不到别的地方、学校去,并不是因为那个地方特别好,或者他们请我去。这个也是因为是校友,对不对?因为是母校,就有一些人员的联系,对不对? 因为我的同学啊,老师啊在那边,他们去跟学校说,这个是很自然的过程,对不对? 如果回去的话,我不会去两三个月,对不对? 这个有一个过程,由于你本来就有这个想法,人家又给你提供这个机会,那么,你还得付出,就这样呆的时间长了,也做了不少事情……

( 三) 追问型提问
追问型提问是在受访者回答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问题来收集更深入、更完整的信息,既可以采用具体型的提问来要求更多的细节或信息,也可以采用开放型的提问来澄清事实或者深入探讨中心议题。追问型提问是深度访谈与定量研究访谈的重要区别,是深度访谈的灵魂,深度访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追问型提问的质量。文军和蒋逸民 指出: “当被访者的回答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 当被访者的回答残缺不全、不够完整的时候; 当被访者的回答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时候; 当被访者的回答过于笼统、很不准确的时候; 当访谈者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回答没有听清楚的时候,都应当适当地加以追问。” 在访谈中,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要勇于追问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和敏感性话题,如果对方拒绝回答的话,可以道歉,停止询问,但是一定要勇于尝试,以免丧失关键性的数据和资料。

下面是笔者在访问留美科学家国内参与时所做的一个追问型提问,当受访人提出“互补”这样一个本土概念时,访谈者通过使用对方语言的追问要求受访人进一步阐明“互补”的含义:

例子3: 追问型提问
采访人: 那您在中国做的这些工作会不会和您在美国大学做的工作有冲突呢?
受访人: 一般没有冲突,应该是互补吧! 这边做不了的事情可以在那边做,那边做不了的事情可以在这边做。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一个过程……
采访人: 那么,那您能不能详细的说一说哪些是在中国做不到在这边可以做到的事情,哪些是在这边做不到,但在中国可以做到的[事情]?
受访人: 对我们来说,你比如农业技术相关的方面,有农业应用的地方,农业技术实践的地方,在美国这边就会比较不方便,因为美国的大学做农业基础的比较多,做基础理论的比较多,做实践的比较少。在中国做实践的比较多,因为这个农业嘛,中国这个农业很多嘛,所以很多具体农业的问题在那边就会比较多一些……

深度访谈的分析: 编码



深度访谈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资料,在每一次访谈完成之后,研究人员都应尽快完成访谈的笔录,开展资料整理和分析工作,这有助于在每一次访谈之后,校正访谈大纲,去掉非相关的问题,增加从所做访谈中而来的新的提问重点,使采访大纲更能反映所研究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米尔斯和胡伯曼,建议研究人员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应早早开始分析资料,将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穿插进行,以便及时根据访谈的资料来修正研究的问题和方向。当所有的采访和笔录完成之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分析。研究人员必须对访谈资料采取开放的态度,对每个受访者的个人经历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从中提炼出被调查对象的社会生活,从而描述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群体的诉求。

编码是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第一步,是形成理论的关键环节。编码指的是对访谈资料根据多个分类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它是一个从访谈资料中逐渐提炼概念的过程,即用简短的词组或词语来概括访谈资料中的人物、事件、概念和主题等。查马兹指出,“编码有助于我们获得对资料的新的理解视角,有助于进一步关注资料的收集,而且可以引导我们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进。”斯特劳斯和考宾概括了三种编码方法: 即Open Coding,Axial Coding 和Selective Coding[11]58。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对这三种编码的中文命名存在分歧,陈向明将三种编码称为一级编码( 开放式登录) 、二级编码( 关联式登录) 和三级编码( 核心式登录) ; 范明林和吴军将之命名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 而文军和蒋逸民则称之为开放式登录、主轴( 关联式) 登录与选择式登录。在综合国内各位学者命名的基础上,本文将这三种编码定名为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

下面是笔者在研究留美科学家国内参与的社会网络时所形成的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 1) 开放式编码。在初步分析访谈资料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14 个开放式编码: 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国内社会网络的规模、国内老师、国内同学、国内同事、国内机构的领导、国内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如何维持国内社会网络、国内参与的动机、爱国情怀、事业发展、国内参与的好处和国内参与的困难。在这一阶段,各个编码纵横交错,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厘清。( 2) 关联式编码。在对开放式编码反复思考、不断梳理和辨析的基础上,笔者将开放式编码综合为七个关联式编码,并对这些编码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强关系( 国内老师、国内同学、国内同事) 、弱关系( 国内机构的领导) 、国内参与的动机( 人情、事业发展、文化认同) 、国内参与的好处( 社会影响力、成就感、情感满足) 和国内参与的困难。( 3)选择式编码。在对访谈资料反复阅读、对开放式编码和关联式编码反复辨析之后,笔者终于确定了最后的六个选择式编码: 科研合作、强关系( 国内老师、国内同学、国内同事) 、弱关系( 国内机构的领导) 、强关系的优势( 人情、信任、困难克服) 、弱关系的优势( 信息互动、资源提供) 、以及强弱关系之间的辩证互动。

深度访谈的写作: 备忘录



如果说编码是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的关键环节,那么备忘录就是深度访谈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访谈和资料整理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应撰写备忘录来随时记录自己对于所做研究的思考,特别是对有关人物、事件、概念和主题的感想和困惑,这将构成写作阶段的蓝本,为深度访谈研究的正式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备忘录的作用在于将不同的概念、主题、事件和故事联系起来并探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丰富的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建构起认识被调查对象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范明林和吴军认为,研究人员通过撰写备忘录来进行有序思考,反复不断的思考会使研究人员从备忘录写作逐渐转到更全面、更有系统的论文写作。

斯特劳斯和考宾阐述了三种基本的备忘录: 编码备忘录、访谈备忘录和理论备忘录。访谈备忘录记录有关访谈对象、过程和内容的信息和思考,编码备忘录记述有关编码和相关概念的信息和思考,理论备忘录则是对概念、范畴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归纳。笔者在2011 年曾撰文对这三种备忘录进行过详细地实证论述,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该篇论文。备忘录的作用在于将不同的人物、故事、概念和范畴联系起来并探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丰富的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建构起认识调查对象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历的理论知识。研究人员在撰写备忘录时应注明日期,以显示思考的脉络和进展。每一节备忘录应标明主题,以便在分析和写作的过程中,自由排序,综合归纳。

下面是笔者关于留美科学家国内参与研究的最初备忘录和后来从备忘录发展而来的文章段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笔者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发现答案的过程,而从备忘录到最终的文章段落是一个由积累而形成的写作飞跃的过程。由于备忘录是研究者写给自己看的,它的特点是自由随意的即时即兴写作,反映的是研究者的思考轨迹和理论建构的形成过程,它是后来论文写作的基础和蓝本。而论文写作则是根据读者群对备忘录写作进行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梳理和厘清,通过鉴定概念、辨析范畴来确定所建构的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对构建的理论作出清晰明快的阐述和说明,将丰富的访谈资料通过理论建构层次分明地展现给读者。

备忘录: 当初,留美科学家为什么要离开中国去美国留学? 在美国生活多年以后,留美科学家国内参与的动机是什么? 国内参与对留美科学家有什么好处?国内参与会给留美科学家带来什么问题?

文章段落: 通过跨国参与,留美科学家获得了更多的科研资源,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更高的平台,同时也增进了与国内老师、同学和同事的感情和学术交流。由于国内物质水平和美国的差距,对于早期国内参与者来说,跨国合作的主要收获与满足体现在精神、而不是物质方面。在我们的采访中,有四分之一的留美科学家谈到跨国参与的问题和烦恼,但是每一名留美科学家都提到了他们从中得到的快乐和收获,特别是从推动国内科研发展中所获得的成就感。

结语



深度访谈与其它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它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地交谈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从而描述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群体的诉求。深度访谈的优点在于它灵活机动的访谈方式和细致深刻的研究方法,它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已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和研究规范,在许多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家庭研究、移民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并被广泛应用于其它质性研究方法中,作为对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的有效补充。深度访谈具体流程包括访前准备、访谈抽样、进行访谈、访谈记录、访谈编码、访谈分析、备忘录写作和论文写作等环节。由于伦理规则、抽样、提问、编码和撰写备忘录这五个环节是深度访谈的关键环节,而深度访谈的其它环节与其它质性研究区别不大,可以参照其它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因此,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这五个重要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和实例分析,目的是通过探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填补国内深度访谈研究在实例分析方面的匮乏,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加强对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经验论述和理伦概括,以推动深度访谈研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有好的文章或选题推荐,可在后台留言,或直接发送稿件至邮箱1129845055@qq.com



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
郭泽德主编




收录了包括扎根理论、田野调查在内的质化研究研究方法最经典的论文研究,并外链大量相关电子书籍和资源。是从事质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